甜美文章网 手机版

从“买江”到“水旺” 他们的名字里藏着父辈的期盼

时间:

这里,曾是河南最缺水的地方。

由于缺水,曾经的林县人找婆家,“不求万贯家财,只求有水洗脸”;由于缺水,当地人给孩子起名字,也要带上一个“水”字。

越缺水,就越渴望水。通水60载,红旗渠带给林州怎样的翻天巨变,从给孩子起名这样的细节,就能看到。

“买江”,把长江买回来

“当时我生下来以后林县缺水,给我起名叫买江,把长江买回来。”提到红旗渠,张买江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这位今年76岁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名字里同样记录着林州人对水的渴望。

张买江1949年出生,小他三岁的弟弟名叫“锁江”。和他俩一样,那时林县很多孩子的名字里,都有与水有关的字。“我二弟叫锁江,我三弟(出生)以后,水就不缺了,就叫利财。有水了,就得有财。所以这林县起名字都有一个来历,不是海就是江。”

根据《红旗渠志》记载,从明正统元年(1436)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514年里,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达30次。连年大旱,河干井涸,颗粒无收,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悬釜待饮,人相食5次。

很多穷人九死一生,含泪忍痛离开故土,到外省异乡落户。山西省长治市南部有个村庄,因为全是林县人逃荒过去建立,因而取名“林移村”。

由于饱受缺水之苦,林县人民视水如命,盼水想水心切,许多村以水冠名,诸如张家井、李家池、洪河、柳泉、曹旺水、龙送水、砚花水等等;给孩子起名时,很多也都带个水字,男孩子叫“水生”“兴水”“来水”,女孩子叫“水英”“水莲”“水娥”。

修渠开始后,人们给孩子起名叫“水旺”

红旗渠开始修建后,十万林县人战太行,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尽管工程艰巨,但对水的期盼,也已经写进了林县人给孩子所起的名字里。

在红旗渠进入林州境内的首站——牛岭山村,如今已经80岁的老支书靳风奇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到牛岭山村开现场会,一个妇女带着孩子站在一旁。“杨书记询问孩子多大了、叫什么名字,当得知孩子还没起大名时,旁边的人便提议,让杨书记给孩子起个名字。杨书记说,等红旗渠修成,有水就兴旺,就叫水旺吧。”

“水旺”这个充满对未来期待的名字,很快在牛岭山村传开。一些家长也给尚未取名的孩子起名叫“水旺”。于是,村里就出现了“张水旺”“申水旺”“王水旺”“岳水旺”等名字。

在战天斗地的修渠工地上,人们给孩子起的名字,与渠更是紧密相连。

一位叫白青年的作家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自己在修建红旗渠的开山炮响起时出生,父亲请杨贵书记起个名字:“眼前看着红旗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正在紧张施工,杨贵书记说:就让孩子叫青年吧……”

一位生过孩子不久的女教师靳柳鲜,更是拖着虚弱的身子,加入修渠队伍中,并给出生不足百日的儿子,起名为“引漳(引漳入林)”。

通水60载 林州人起名有何新变化

红旗渠通水60载,林州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采访中,张买江、靳风奇等老一辈修渠人告诉记者,如今,很多林州人给孩子起名,不再刻意追求“水”字,而是多了许多体现国泰民安、岁月静好的字眼。

张买江的孙女,名叫“宁珂”,在外人看来,这两个字都寓意着美玉无瑕,安宁美好。而在老人的解释中,更多了另外一层深意:

“当时我们在修渠时有这样一句话: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这个‘宁’字,还有这么个意思。”

也许,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这很平常,但对经历了磨难、志气不改的林州人来说,名字的变化,背后却承载了太多的不易。

“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红旗渠引来了漳河水。水库蓄住了山谷水,红旗渠灌满了库池水……”红旗渠景区内,竖立着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题写的《赠言十水》,十句话里,13个“水”字。

从想水、盼水,再到引水、护水,林州人与水的情分,就体现在无数这样的细节里。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如今,虽然不再刻意追求“水”字,但战天斗地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渗入林州人乃至河南人的骨子里,激励着人们奋勇争先,在新时代书写新的辉煌。(宋迎迎 张麟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