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文章网 手机版

重走红旗渠丨庙荒村:皂角树下鸣奏乡村振兴曲

时间:

红旗渠精神永在

位于庙荒村中心的千年皂角树

庙荒村:皂角树下鸣奏乡村振兴曲

——“重走红旗渠——沿着精神之路再出发”系列报道之四

安阳融媒记者 李坤 文/图

庙荒村位于安阳林州黄华镇,从红旗渠分水岭出发,沿着一干渠向南行驶约20公里即可到达。该村是红旗渠唯一穿村而过的村庄。

4月的庙荒村,微风拂面,道路两旁的石屋红砖瓦砌,处处绿树成荫。整个村落显得古朴而整洁。

从曾经的“庙荒,连庙都荒”,到如今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河南最美乡村”,60年间缓慢流淌的红旗渠水,注视着它所滋养的这一方土地迎来最华丽的嬗变。

修渠人刘黑牛:“你说,当时要是不修渠,该咋弄?”

走过庙荒桥,今年81岁的刘黑牛正在自家院门口与村民晒着太阳、唠着家常。65年前,16岁的刘黑牛带着对水的“执念”,怀着“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踏上了修渠路。用他的话说就是“穷怕了”。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源就是缺水,“糟糠半年粮”是他儿时最深的记忆。

在红旗渠没有穿村而过之前,位于庙荒村西头的小井沟是村民唯一的水源。“其实也不能叫沟,就是太行山脚下一个山泉水的集水坑。”在刘黑牛的印象中,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妹妹一起走两三里路到小井沟抬水,每天要走3个来回,抬够3桶水才能满足一家人的吃水所需。家中“听天由命、靠天吃饭”的4亩地,只有碰上好年景,一亩地才能收100公斤粮食。

“端午节吃顿面条,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吃顿饺子,平常就是红薯叶、谷子糠,有啥吃啥,就算这样也吃不饱。”已到耄耋之年的刘黑牛望着眼前的渠水,喃喃地说,“你说,当时要是不修渠,该咋弄?”

在渠水流淌间,庙荒村换了颜色,从曾经满目苍黄变成了如今的“绿肥红瘦”,粮食亩产也达到350公斤。“马上到清明节了,到时候村里又该热闹了。我要把家里收拾一下,准备迎接来踏春的游客。”刘黑牛说。

老党员刘明生:“别人能干成的事儿,咱也能干成!”

从刘黑牛家出来,沿着村里的石子路一路向西,在桃花相映间来到一家名为“红家乐”的农家小院。作为庙荒村的第一家民宿,它的开办标志着庙荒村人从战太行走到了富太行、美太行。在红旗渠精神的引领下,庙荒村奏响了乡村振兴致富曲。

水有了,怎么才能让村庄美起来?让村民富起来?庙荒村的答案是党建引领,大力发展旅游民宿业,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2018年,在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外出“取经”回来后,老党员刘明生第一个在会上表了态,说“别人能干成的事儿,咱也能干成!如果庙荒村没有人愿意开办民宿,作为党员,我愿意起带头引领的作用。”

带着骨子里的倔劲儿,回家刘明生就拆掉了自家的四合小院,投资近30万元打造了这个名为“红家乐”的农家小院,并用5个月时间挣了6万元。这6万元让村民看到了希望,纷纷跟随刘明生开建起特色民宿。随之,庙荒村成立了“幸福庙荒”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管理运营。如今,庙荒村拥有27家民宿、农家乐,180余间标准客房,打出了庙荒村太行山休闲胜地、研学基地、登山营地、康养福地旅游品牌,形成了一条集红旗渠研学、生态观光、乡村旅游、民宿、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游学产业链,村集体收入也从过去的几千元变成了60万元。

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让庙荒更秀美,产业更兴旺。”

“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红日西斜,在村中心的皂角树主题广场的千年皂角树下,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带着村“两委”的党员干部学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农业水价等改革。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结合庙荒村的实际,大家都谈谈,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庙荒更秀美,产业更兴旺。”郁林英话音刚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为庙荒村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郁林英边听边记,伴着笔尖触动纸张传来的沙沙声,在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60周年到来之际,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永在!

(来源:安阳融媒《安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