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着力稳就业与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4月2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有关情况。这些举措与去年9月一揽子增量政策、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3月全国两会部署任务形成接续,同时也因应了外部环境最新变化。
上周五(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美国滥施关税,或会对我国部分外贸部门带来不确定影响,因此,现在将“稳就业”置于首要位置。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为实现稳就业稳经济目标,首先是加力推动既定政策落地见效。从去年至今,我国为扩大内需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用好今年国家层面5万亿元投资资金、加快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政策大部分将在二季度落地。
其次,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常态化、敞口式做好政策预研储备,充分备足预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出台增量储备政策。考虑到存量政策在二季度全面落地,增量储备政策将为下半年经济增长形成新动能,以确保全年经济稳定运行。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稳就业稳经济护航。包括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围绕稳就业、稳增长重点领域,精准加力做好金融支持。包括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加力稳外贸、促消费、扩投资等,并将适时推出增量政策。
更好发挥内需主动力作用是稳就业稳经济的主要手段,通过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实现做强国内大循环的目标。重点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加力实施“两重”建设,以确保继续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前进。
大力提振消费是关键。除了继续加力以旧换新,会议提出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创设专项再贷款工具,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发展的支持。扩大汽车消费成为重中之重,汽车产业既是支柱产业,也处于构建全球产业竞争力的关键阶段,目前妨碍汽车消费的因素较多,比如部分城市实施限号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相关城市定向增发购车指标。长期以来,停车位、充电桩基础设施短缺限制了汽车消费,电动自行车普及进一步加剧了停车难,有必要在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建设更多普惠式的停车位。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扩大内需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不管是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还是存量的设备更新、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都有巨大的规模。此外,我国正处于服务业消费升级以及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新阶段,这些处于升级进程中的增量需求有赖于高质量供给,需要大批专业人才支持。
我国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给就业带来结构性影响,现在又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总量冲击,使得稳就业难度进一步提高。我国需要在总量与结构之间进行优化,既要稳定就业与保民生,又要满足高质量发展,因此,应优先确保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
同时,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就业容量大、招聘需求旺的领域,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强化政策激励,提高企业和劳动者培训的积极性,促进劳动者提升技能,以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劳动力市场需求。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