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文章网 手机版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吴伟仁谈中国探月工程二十年:迈向更远深空,我们很有信心

时间:

你见过来自38万公里外的月球土壤吗?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千年前,诗人李白就道出了人类对月球的向往和无法触及的无奈。
如今,“明月”不再遥不可及。4月1日,公众可到国家博物馆,通过放大镜、显微镜仔细观看月壤岩屑、粉末,与“月球”来个亲密接触。
△参观者在观看展出的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签名版)。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当天,“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启幕,由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正面和背面样品全球首次同时展出。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同时近距离对比观看月球正面和背面样品,也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走进嫦娥一号展区,一张珍贵的月球影像震撼人心——这是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图上有着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等科学家的签名。
△嫦娥六号返回器和降落伞。
从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到2024年嫦娥六号携带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返回地球,20年来,中国探月工程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创造了多个“世界首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2024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探月工程成果凝结着我国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们这些年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中国探月工程立项之前,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印度均已启动探月工程。
“如果日本、印度率先实现登月目标,我们无法向国人作出交代。所以,我们的航天科学家提出,必须要赶在他们之前进行月球探测。压力非常大。”吴伟仁说。
据吴伟仁介绍,我国月球探测起步晚、起点高;实施次数少、成功率高;经费投入少、效益产出多,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探月之路。
“我国探月之路可以归纳为‘三不一超’,即:20年来我们的技术指标不降、经费不超、进度不拖,超额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吴伟仁表示,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我国在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工程实施、产业带动、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果。
“比如,我们在月球的物质资源、空间环境资源以及位置资源探索上取得了宝贵数据,同时,建成独具特色的月球探测工程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我们未来走向月球和走向更远的深空奠定了基础。”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未来中国探月工程还规划了更宏伟的目标。据了解,嫦娥七号预计在2026年前后发射,主要去寻找水的存在;嫦娥八号预计在2028年前后发射,主要在月球南极建设通信系统和能源系统,为未来建设月球科研站提供重要支撑。
吴伟仁透露,当前,我国已经开展研制第一台在月球“打砖”的机器。它能把太阳能聚集起来,产生1400至1500度的高温熔融月壤,再通过3D打印技术将月壤“打印”成不同规格的“月壤砖”,实现“就地取材”。
在一面展墙上,探月精神“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十六个红字格外醒目。
“大力弘扬探月精神,取得更多探月成果,迈向更远深空,我们很有信心!”吴伟仁表示。

记者:杨智嘉

编辑:莫愁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