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文章网 手机版

直播间拆盲盒背后隐藏哪些消费陷阱

时间:

直播间里,主播开盲盒时的欢呼声、铃铛声与观众满屏的“欧气满满”相互呼应(编者注:欧气满满为网络热词,表示运气或财气非常好),随之带来的是盲盒销量的噌噌上涨。眼下,拆盲盒已经从线下体验演变为直播间的新型消费模式。这场看似热闹的消费狂欢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陷阱。


消费者直言有“赌徒心理”


盲盒代拆直播从去年开始在网上火爆。这种盲盒+游戏的方式衍生出的不确定性和游戏性,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成为不少人闲暇之余释放压力的新选择。


“一般是通过玩游戏来买。只要决定买,根本就停不下来。”近日,消费者小杨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她在近几个月沉迷于各大直播间,通过大鱼吃小鱼或者猜数字等游戏来购买盲盒,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便花费了4万元购入各色盲盒。


“看别人都特别能‘欧’,觉得自己也可以。不够‘欧’,肯定是自己买得不够多。有种赌徒心理。”小杨表示。


偷梁换柱紫色盲盒秒变黄色


在直播场景下,代拆主播充当着消费者屏幕内的“手”,选择拆开哪个盲盒或者选择哪种玩法,看上去都是消费者自主决定的。然而,近来主播直播间代拆这一行为也频繁遭到消费者质疑。


北青报记者发现,不少网友曾在社交平台曝光某些直播间在盲盒销售时存在暗箱操作。一位网友提供的录屏画面中,主播打开盲盒瞬间,镜头边缘清晰地拍到包装紫色的一角。但是紧接着,主播盲盒移出镜头。几秒钟后,展示在观众眼前的,竟变成了一个黄色包装的盲盒,整个过程疑点重重。


此外,还有消费者表示,在直播间看到的展示盲盒确实是正品,实际收到的盲盒却是“一眼假”,但因为盲盒的属性,想要维权却很难。


每轮游戏抽奖都抽中同一个人


除了直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调包”现象,稀有盲盒获得者的身份,同样饱受网友质疑。


此前网友发布的爆料录屏画面显示,直播间在线人数仅30人左右,中奖名单上某款盲盒获得者“Y”本不在直播间,却在主播喊出中奖号码之后突然出现在直播间发了句“我的”。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一位网友在某直播间看了一个多小时,发现每一轮游戏抽奖都会抽中同一个人。被抽中的人从不参与直播间互动,理论上不具备抽奖资格。而且,这人中奖之后就会离开直播间。在发现这些端倪后,网友第一时间询问主播,却被拉黑。


饥饿营销让消费者有了“紧迫感”


直播盲盒的销售模式,通常以“限量发售”“限时抢购”等由头,让消费者有了“紧迫感”。比如,有的直播间称该类盲盒“已被锁定”,如果不赶上这一批,只能去他人手中花更高的价格购入。


但这些盲盒是否真的是供不应求?北青报记者在某直播间发现被主播声称“售罄”的某款盲盒,在一段时间后,却被其他消费者抽出。然而主播并没有提醒该盲盒已售罄,而是正常达成了交易。


不仅如此,直播间还会设置各类游戏,让盲盒代抽有了“欧气”加成。例如累计购买积分可以换某款盲盒;拆出特定款式后可以免费加拆或叠加兑换新的款式等。但事实上,这些都是“可控”的。曾在盲盒直播间担任助手的小美透露,仅下一单就中奖的情况,几乎就是虚假订单。哪些单子能被抽到,直播间是可以控制的。


·提醒·


参与盲盒代拆应多留证据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盲盒经营者已充分告知提示,并经消费者单次购买时确认,则以互联网形式销售的盲盒商品拆封后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但如果购买的盲盒商品存在质量不过关、虚假宣传或以次充好等问题,可以直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经营者进行退换。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罗春利律师表示,商家故意虚假宣传盲盒内容物,声称盲盒中会有高价值或特定商品,但实际根本不存在;或者刻意操纵盲盒抽取概率,使消费者难以获得宣传中的商品,误导消费者购买,这种情况下就涉嫌诈骗。他表示,若消费者怀疑遭遇拆盲盒诈骗,应保留相关证据,如购买凭证、宣传资料等,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或寻求法律帮助。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记者 张鑫 实习生 陈冰莹

责编:秦楚越

编审:裴晶莹

监审: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