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莫子偲学艺述要

一处己能让,凡名誉、地位、利益,与人相涉,退避不争。二处人无忌,于他人多思优长,隐其短失,口颂笔赞。三处事不苟,凭劳动以换生活,任事负责,治学严谨。
——王燕玉
清代贵州学术隆盛时期是道光、咸丰、同治年间,集中地点是遵义,人物莫氏兄弟、黎氏兄弟、郑氏父子及萧光远、赵旭、张琚、胡长新、宦懋庸等十数人。他们各有成就,而郑子尹和莫子偲实起主导作用,声誉影响及于全国,当时即被推为西南巨子,并称“郑莫”。黎莼斋的成就较后,后来才加上去,而有“郑莫黎”之称。本文概括介绍莫氏,侧重其文学艺术。
莫友芝,字子偲,自号郘亭,晚号眲叟,清独山州(今独山县)人。父亲莫与俦,字犹人,清代嘉庆时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改官四川盐源知县,再改贵州遵义府学教授,便移家于遵义。莫与俦提倡朴学,有子九人,子偲居第五,最能追从父亲的意志。遵义人郑珍,字子尹,学于其父门下,和他特别投契,互相砥砺、切磋,探究各种学艺。子偲家境虽贫,非常嗜好古籍,节衣缩食,收聚珍本书,日久积累不少,成为“南中第一”。他读书常昼夜不休,喜游览,擅长谈论,对人和蔼,而内在耿介自守,后来名重西南,与郑子尹齐称。
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举人,以后连走京师,会试多次落选。咸丰八年(1858年),依例截取知县候选,那时端华、肃顺掌权,想招全国名士,博取贤望,遣人请他写字,他不答应,又遣人聘他为子弟授读,他也推辞。他见时局动荡,无意为官,离首都往太湖,客寓胡林翼处,为胡校刻《读史兵略》。太平天国失败后,他遍游江、淮、吴、越,与当世名流交往,如张文虎(啸山)、汪士铎(梅村)、刘毓崧(伯山)、唐仁寿(端甫)、张裕钊(廉卿)、刘履芬(彦清)等,名声因此更高,求书的人络绎门庭。同治四年(1878年),大学士祁寯藻密荐郑、莫,加上其他大臣所荐学问之士,共十四人,朝廷下诏征用。朋友们劝他出仕,他终于辞掉。同治十年(1884年),他赴扬州打算阅读文宗、文汇两阁藏书,九月至兴化县病逝,终年六十一岁,由县令甘绍盘办理他的丧事。其弟莫祥芝当时是江宁知县,于第二年告假,其子绳孙一道运柩归乡,葬于遵义县东八十里的青田山祖坟旁。老友张裕钊为他撰墓志铭,世交黎庶昌撰写别传。
莫子偲著作不少,有《黔诗纪略》三十三卷,《唐本说文木部笺异》一卷,《梁石记》一卷,《声韵考略》四卷,《过庭碎录》十二卷,《樗苗谱注》一卷,《郘亭诗钞》六卷,《郘亭遗诗》八卷,《集外诗》一卷,《宋元旧本经眼录》三卷及附录二卷,凡十种;尚未编订的《郘亭经说》《影山词》《古刻钞》《书画经眼录》《旧本未见书经眼录》《资治通鉴索隐》,凡六种。
莫子偲把毕生精力投入学艺的研究,因此,积累渊厚,深通苍雅故训,六艺名物制度旁及金石目录,疏导源流,辨析正误,识见多有独到之处,并且能诗善文,特工真、行、隶、篆法书,造诣较广。对他的评价,必然各有各的见解,就本人看法,莫氏成就大抵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书法艺术第一,文献考证第二,诗第三,词第四。这几方面对现在从事学艺者,都有可供吸取或借鉴之处。
在遵义,历年来流传着莫、郑青年时练字的故事。他俩都穷,无力购买纸墨,用土红磨水当墨汁,用残书背页和贱价土产竹纸书写,规定每天写字数目,不完成不罢休。这样,习练多年,无论楷、隶、篆书,一个字临上几百次,叠起来点画能一一吻合,这就是硬功夫。日后他俩观摩渐富,学识渐丰,融会升化,自成体貌。莫氏一直研写到老,如他寄家金陵时,曾到句容山里搜讨梁碑,亲身监拓,生怕遗落一字,专撰《梁石记》,详细论释。又对汉人隶刻多加跋尾,发挥自己心得。也曾将汉碑碑头篆刻搜集至百馀通,时时观赏摩揣,从中领悟篆法。故莫氏的各体法书,不止在贵州历史上要算第一,在全国历代书法家中也是一流人物。他中年后的真、行书,大都饱含分隶笔意,骨气朴茂,可以称为独创。
道光十八九年间,郑子尹应聘修《遵义府志》,引荐子偲相助,博采汉、唐以来图书、地志、野史、荒经,披榛剔陋,矜严体例,勒成四十八卷刊行,学术界推崇可配《水经注》《华阳国志》。这是贵州历史最珍贵的创作,也是我国方志中的头等专著,郑氏为主,固然用力较多,而莫氏在里面的考证成果亦不少。
莫氏独力搜罗黔人诗歌,断自明代,编撰为《黔诗纪略》,凡二百六十六人,诗二千三百多首,用功深广,因诗存人,因人考事。这书保存了一代贵州诗人的作品,免致散亡,让后人能窥见全貌。书的最大特色是对各个诗人的传证征引浩繁,审断明确,具体反映时代各方面现实。地方掌故,非常详密,又是如今研讨贵州历史所必须依靠的要籍,值得重视。此外,对众多的文献,莫氏还有散篇零段的考证,分见有关各书,便利后学,同样具有研究价值。
就喜爱论诗、写诗而言,近百年来推重莫诗的人,无不囿于莫氏学问渊博,便连带他的诗,一概极口赞好。实际诗有别裁,与学问不完全一致。莫诗的长处乃是洗炼清雅,绝无俗气。这里选录几首莫诗,提供读者印证辨识。
凫鷖逐我船,悬萝袅初旭。
水影上西崖,潋波泻寒玉。
林峦隐深秀,回惜经过速。
沿迂更相遭,妙得江流曲。
漠漠沙上烟,依依数家屋。
随意一停桡,舟人饭初熟。
——《焦溪舟行》
岁岁年年三月三,如云春服照春潭。
殷其盈矣左溪左,欲往从之南浦南。
双蝶送人过曲水,杂花扶路入虚岚。
燕台万里空相忆,土锉芦帘对一龛。
——《上已日作》

王燕玉(1923-2000年),贵州遵义县人。1949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先后在遵义豫章中学、遵义第四中学、贵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任教。1973年调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任历史文选教研室、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81年评为副教授,1988评为教授。王燕玉先生的研究领域涉及贵州古、近代史,贵州方志及中国文学史,中国古籍文献等领域,出版了《贵州史专题考》《中国文献综说》等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专题文章。参与编撰《贵州古代史》《贵州近代史》。
(来源:贵州省文史研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