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随笔丨“包容天下”品烧卖
时间:


每到开春,沪上古镇的烧卖很热销,它以当季春笋、鲜肉为馅料,皮薄肉香笋鲜,是江南的特色点心,有的还被列入了非遗名录。
发现吗?“烧卖”两字似乎更多流行于南方,沪苏浙及粤港澳一般都写作烧卖,而北方地区则习惯将所有薄皮开口的食物写成“烧麦”,以示与包子的区别。北方烧麦通常用小麦粉擀皮,牛羊肉作馅,品种比较单一,比如,乾隆下江南时的膳食档案中就记载了“以羊肉为馅,形若石榴”的御膳烧麦。到了南方,烧卖的品种就变得丰富多了,虾仁、火腿、咸蛋黄都可入馅,还有甜口与咸口之分。
从外观上看,不同的面点制作工艺很能反映出地域的特点。北方烧麦做得比较大,分量甚至不输大肉包子,而广东的烧卖经过不断改良,馅心有多种多样,且都小巧玲珑,即便口若含朱丹的少女,一口吞进一个也不失优雅。江南的烧卖个头适中,介于包子与小笼之间,既不粗犷张扬也不小家碧玉。
传说烧卖始于宋朝,当时也被叫作“捎买”。上海人戏称烧卖是“一边烧一边卖”,十分形象。武汉人的烧卖叫“重油烧梅”,是过早文化的代表之一,口味清淡的人最好要小心尝试。说实话,我更喜欢上海人做的“有饭”的烧卖,就是馅心以糯米饭为主,用老抽着色,开口处以少许肉丁、香菇丁和松仁点缀,很有海派风味。同样的馅心,我经常用大馄饨皮做烧卖,既方便又好吃。
我想,烧卖、烧麦、捎买、烧梅,怎么写已经不重要,追溯源头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天南海北很多地方都有将烧卖(烧麦)视作自己本土代表性食品的说法,而且还流传着各种底蕴深厚的典故。这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就像烧卖,可以“包容天下”,将世间美味包裹在其中,又大大方方地将真实内心袒露于人。
原标题:《新民随笔丨“包容天下”品烧卖》
栏目编辑:郁晶陶 题图来源:东方IC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