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多地进入杨柳飞絮期——如何实现“有絮不成灾”
近段时间,京津冀、山东、陕西等地的部分地区已陆续进入毛白杨和垂柳的飘絮期。随着气温攀升,杨柳飞絮是北方春天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什么样的天气会导致飞絮集中出现?将持续多久?如何防范?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杨花不是花,柳絮亦非絮。专家介绍,杨柳絮是杨柳树的蒴果开裂后,释放出来的种子以及种子上的附属毛(絮状物)所组成的混合体,杨柳飞絮就是杨柳母树利用风进行种子传播的过程。
应对飞絮侵扰,首先要知道杨柳飞絮何时出现。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黄卓介绍,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飞絮的高发时段,持续时间约50天。春季气温回升期以及昼夜温差大的晴日是触发飞絮的主要气象条件。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连续3天以上超过15摄氏度,特别是日最高气温超过25摄氏度,且日照达到6小时以上时,阳光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果实成熟,有利于杨树、柳树的雌株果实成熟,开裂释放飞絮。”黄卓介绍,在春季的晴朗天气里,夜间气温低,白天升温高,就会加速飞絮释放,加上相对湿度较低和1级至3级的微风,将更有利于飞絮飘散。
在晴朗干燥的天气条件下,日间10时至16时是杨柳絮飘飞的高发时段。其实,杨柳絮对一般人影响不大,但因其表面易吸附花粉、灰尘等过敏原,对过敏人群来说,接触后可能引发皮肤瘙痒、鼻炎甚至哮喘。那么,易过敏人群如何防范?
专家提醒,公众外出时,一方面要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口罩、防护镜等,尽量选择不易黏附飞絮材质的衣物,对飞絮进行有效的物理遮蔽,避免接触过敏原;户外活动尽量避开飞絮飘散高发时段和区域。另一方面,要注意日常清洁,居家尽量关闭门窗,若有飞絮飘入,可以使用空气过滤或净化设备,及时用吸尘器清理,或喷水湿化后清扫。外出开车时不要开窗,通风模式可选择内循环;外出回家要及时脱掉外衣并清洗面部、鼻腔、口腔。
自2016年起,每年4月至5月,北京市气象局都会联合市园林绿化局开展杨柳飞絮预报工作。双方通过布设在全市的103个杨柳飞絮重点勘察站点,实地观测花序与果实的生长状态,经过反复会商,最终确定杨柳飞絮始发期、高发期、结束期的预报产品,为群众出行及防护提供依据,也为杨柳飞絮的防治工作提供支撑。
杨柳飞絮也有天气“克星”。“大风会降低杨柳飞絮浓度。”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副首席李琛说,虽然微风会带动杨柳飞絮四散到各处,但风力过大会将果实吹散,甚至吹掉,反而会降低杨柳飞絮浓度。下雨天同样是杨柳飞絮的“天敌”,因为水会与它们结合在一起,并“拍”到地上。因此,下雨天杨柳飞絮会减少。
抓住了杨柳飞絮“怕”水的弱点,在高发期便可以采取喷水湿化等有效措施及时防治。据介绍,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天气信息及决策材料,相关部门持续联防联动,加大高压喷水、湿化和清扫等防治力度;同时采取管控杨柳雌株源头等措施,结合杨柳飞絮预测预报与监测巡查等工作,为精准防治提供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减轻杨柳飞絮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努力实现“有絮不成灾”的目标。(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