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湖公园栖息鸟类过百种,22日来看百鸟科普展
“100种鸟类物种同时出现在城市主城区的公园是很少见的”截至2025年4月数据,云南省城市生物多样性国际联合研发中心与云南省动物学会的记录显示,在昆明市中心的翠湖公园栖息过的鸟类物种已突破100种大关。借此,云南省城市生物多样性国际联合研发中心联合昆明翠湖公园、云南省动物学会和彼岸艺术机构,于4月22日举办“我们生活在翠湖”百鸟科普展。

昆明翠湖面积约15公顷,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据关键地位。自2020年起,一系列科技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在这里展开,让这一湾城市水生态系统逐步具备自我调节与修复的“造血功能”。如今,翠湖已演变为昆明城中重要的生态湿地,从鸟类的过路食堂,摇身一变成为鸟类繁衍生息的城市家园,堪称昆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心脏”。
据介绍,此次展览将集中展出国内外专业鸟类研究者长期记录和拍摄的观鸟摄像作品,黄嘴白鹭、中白鹭、钳嘴鹳们露出锋利的鸟喙和尖利的脚爪,半身没入浸水的草地,羽翼在风中飞扬,传递出灵动、优雅地翱翔之姿。通过展示鸟类的灵动瞬间,为翠湖鸟类留下一张张珍贵的影像资料。
“我们生活在翠湖”百鸟科普展策展负责人、彼岸艺术机构创始人林晓东在受访时提到,生态摄影主要分为科学记录、红外相机监测、科普摄像和爱好者摄影等类别,此次展出力图兼具摄影作品美学和知识科普,综合了科普摄影和爱好者摄影记录,为市民游客们介绍目前或曾栖居于翠湖的鸟类景观。据了解,主办单位也联合策展机构设计了不少巧思。其中,对每一鸟类物种的介绍都使用了可爱、亲近与自然的语言。“口技大师、名字长相都仙气飘飘、自然界纯天然的蒂芙尼蓝”,“接地气”的介绍以直观、一目了然的方式为参观者们介绍了鸟类的外观特征和生活习性,帮助大家记忆和区分不同的鸟类物种。同时,展陈和动线设计也尽可能贴近翠湖公园的环境,林晓东补充,希望通过艺术去表达,将翠湖公园作为展览的户外展厅,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解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晦涩、有一定理解门槛的专业观测科普术语,同时要展现鸟的最美角度,展现飞翔时灵动的速度和身姿,传递摄影作品的艺术性。

据了解,此次统计数据源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合作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实践。通过在翠湖公园部署“AI鸟类智慧监测识别系统”,该系统覆盖翠湖公园主要区域,采用“密集鸟群计数算法”和“AI视频识别技术”,可自动辦识鸟类物种特征,统计数量,并记录活动时间与区域。该系统支持物种行为研究,例如识别红嘴鸥繁殖羽的变化(从白头变黑头)。监测数据为翠湖“人工乌岛”的建设提供依据,能够实现长期、大范围、高精度的监测。

林晓东认为,“鸟类就是生态环境的监测员,因此该数据意义重大,这体现了昆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的显著成果,也具备很高的研究价值”。他提到,希望通过此类展览,让市民游客们了解昆明的自然魅力。
云南省城市生物多样性国际联合研发中心、云南省动物学会也希望通过科技赋能的模式探索,助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深化生态价值向经济、教育价值的转化,增强人们对城市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知。
来源:掌上春城
编辑:张丽青
审核:钟玲
终审:彭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