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订单大幅增长 海伦哲2024年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48.17%
4月14日晚,海伦哲(300201.SZ)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公告显示,2024年海伦哲实现营业收入15.91亿元,同比增长17.69%;实现归母净利润2.24亿元,同比增长8.64%,再创新高;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2.04亿元,同比增长48.17%。突出的业绩表现源自充足的订单支持,公司2024年全年新签合同订单或已收到中标通知书的订单合计19.67亿元,同比增长83.95%。
今年以来,海伦哲业绩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700万元至3000万元,同比增长19.46%至32.73%;实现扣非净利润2687万元至2987万元,同比增长32.6%至47.4%。业绩预告显示,海伦哲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预增50%左右。
特种车辆、特种机器人表现强劲 订单大幅增长
海伦哲深耕特种车辆、特种作业机器人和军工等智能装备制造领域。年报显示,徐州本部首次跨越10亿元营收大关,创造了历年最佳业绩;公司全资子公司格拉曼民品新签订单金额超过4亿元,突破历史新高。
据公告,格拉曼全年签单总量首次突破500台套;某款消防车一次性批量中标超150台;消防机器人一次性中标30台;举高类消防车年签单量首次超10台;首次进入森林消防新市场即取得签单金额5800万元的好成绩;2024年顺利入围中石油一级供应商名录;无人机消防车实现当年研发、当前取证、当年签单的目标。
在特种车辆方面,海伦哲是国内产品结构型式丰富、种类齐全、作业高度较高的高空作业车产品及服务提供商。海伦哲在高空作业车市场占有率较高,作业高度覆盖7米—64米,共60余个规格。作为行业中唯一自主生产绝缘斗臂车关键零部件绝缘臂的车企,其绝缘斗臂车产品竞争力极强,在智能化、大高度以及绝缘臂产品系列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24年海伦哲推出超大高度GKH64高空作业车,刷新国内高空作业车最大高度并成功亮相上海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
在特种机器人领域,海伦哲起步早、起点高、布局时间长,作为国内最早研制特种机器人的企业之一,在特种车辆微型化、机器人化等方面拥有核心技术和先发优势。格拉曼研制的消防灭火机器人在国内市场位居前列,已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无人驾驶消防车,已成功配置在苏州超高压变压站等单位;电力阀厅机器人已经投入市场,在替代固定式灭火装置上具有显著效果。
目前,海伦哲已开发形成全系列应急排水车产品,形成针对城市道路、下穿隧道、地下空间等工况应急防汛排涝的全套处置方案,研制的应急排水抢险车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安全应急装备应用推广典型案例”,并取得了重大的市场突破,形成规模化销售,成功跻身行业前列。2024年公司应急排水车装备领域取得快速发展,形成规模化销售,全年新签订单2.45亿元。
围绕城市应急排水作业,海伦哲已形成系列化排水机器人;围绕带电作业,公司形成系列化自行走绝缘型高空作业机器人装备。海伦哲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围绕不停电作业、应急救援、应急保供电等应用领域,继续拓展特种作业机器人产业。
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并举 逐步完成三年规划目标
2023年,公司提出了“三年战略规划”,即三年时间(2023年至2025年)“经营业绩翻两番、再造一个海伦哲”的经营目标。随着2023年、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持续增长,业绩目标将逐步完成。
海伦哲在年报中表示,2025年公司净利润目标为3.92亿元。重点工作将聚焦加大研发创新,坚持技术领先,提升产品与产业竞争力;创新销售模式,聚焦主业,实现业务新增长;引入外部咨询,实现供应链全面改善和提升;推进智能制造项目落地,全面提升产线柔性化、数字化制造能力;集中资源优势,深耕重点区域,实现国际业务较大突破。
在研发创新方面,海伦哲表示,公司将继续坚持“技术领先型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细化人才梯队建设规划,加大引才力度,研发中心向公司其他部门输出技能型人才,为公司新技术新产业做好人才储备和培养;着重推进绿色与新能源产品规划与开发、出口产品的地区适用性研究及开发、产品数智化发展策划与成果应用、细分市场产品差异化布局研究、技术平台建设、产品性能参数及成本竞争优势提升、细分领域的机器人引入及拓展应用等方面整合资源,研究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拓新产业,提升企业产品与产业竞争力。
在推进智能制造项目落地过程中,海伦哲将通过MOM(制造运营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对物料、设备、质量追溯、订单、工时等生产数据实时监测、管控及精准分析,实现研发、计划、采购、生产、物流和质量等信息协同管理,为生产决策提供智慧支撑,高效赋能生产过程。借助精益思维整合现有生产区域,依据生产流程的关联性、物流运输的便捷性以及资源配置的高效性等原则,科学优化车间布局;强化多能工培养及数字化设备更新,使产线能够敏捷响应市场多变的需求,高效切换、按时交付,全方位、深层次提升产线数智化、柔性化制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