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文化密钥激活壮乡瑶寨新动力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4月11日,周六,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壮瑶风采非遗园·粤书吧”内,数名群众正在翻阅书籍。“这里有好几千本书,文艺、科普、农技等都有,方便了我们阅读。”村民老莫说。
文化如水穿石,服务如光致远。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征程中,连山紧扣“农文旅体康”高质量融合发展理念,以文化为笔、服务为墨,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赋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有数据为证:一年一度的戏水节,带来超亿元的旅游收入,实现人气财气双赢;去年开展近百场文化活动,浸润42.32万人次,标注出群众的幸福感刻度;成立全国首家村级文学馆,播撒文学种子;全县48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点亮了“最后一公里”的文化灯火……
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连山可谓找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从设施优化到节庆经济,从文艺精品到文化浸润,这座粤北山城正以文化为纽带,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连山去年开展近百场文化活动,浸润42.32万人次。黄津 摄

连山成立全国首家村级文学馆。黄津 摄
公共文化设施如繁星落地
点亮“最后一公里”文化灯火
窗外春和景明,室内书香扑鼻。去年投入45万多元新建的“壮瑶风采非遗园·粤书吧”坐落在福堂镇金龟村,这里有2000多册优质图书,并与镇图书馆形成联动,定期进行书籍轮换更新,全部免费提供给群众阅读与外借,周末和节假日均正常开放。
福堂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粤书吧”的建成,是落实“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举措,进一步拓宽文化服务覆盖面,让群众新增一个阅读好去处,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尚读书”的社会氛围,为加快乡村振兴赋能。

群众在“壮瑶风采非遗园·粤书吧”查阅图书。
公共文化设施是文化服务的基础,是连接文化与民众的重要桥梁。
近年来,连山将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作为重点工作,全方位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各镇文化站的建设,特别是在行政村(社区)层面,积极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提质增效。
为让文化服务真正覆盖到基层,连山为各村配备了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图书、办公设备等,还建设了一批简易舞台和室外文体广场。这些举措不仅补齐了文体设施的短板,更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公共文化设施如繁星落地,点亮了“最后一公里”的文化灯火。
数据是成果的有力证明。2024年,连山新增4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全县达标总数达到48个,达标率提升至90.5%,较去年增长9.1个百分点。这90.5%的达标率背后,是连山对“文化公平”的硬核答卷。
非遗流量转为发展增量
激活“农文旅体康”引擎
“大众利(壮语大家好),壮家有个‘三月三’,三月初三歌墟节呀歌墟节……”3月31日,走进小三江镇田心村,阵阵悠扬婉转的山歌声传来,壮歌省级非遗传承人梁联英正带领着山歌队站在村道两侧“以歌迎客”。清亮的嗓音一开腔,让人耳目一新,质朴又生动。
今年,连山的“三月三”壮族歌墟节成为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活动。这是全国性的活动,为宣传推广连山非遗文化提供了难得的窗口。

连山“三月三”壮族歌墟节。黄津 摄
民族节庆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连山依托独特的民族节庆文化传统活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将古老的节日与当代人们的精神、物质文化需求和生活方式紧密结合,打造出了一系列新型的文化活动载体。
连山深知,节庆活动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经济引擎,一直致力将“非遗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广东(连山)“七月香”壮家戏水活动是当地民族节庆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八届的该活动,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纷至沓来。如2024年8月8日至10日活动期间,连山累计接待游客27.21万人次,拉动消费1.39亿元,同比增长32.38%,8月10日开幕式当天就吸引18万人次参加戏水系列活动。

壮家戏水活动成为连山文旅金字名片。虞秀河 摄
一场节庆带火一条产业链,一个舞台激活一片乡土经济。这一活动不仅成为了连山展示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也为招商引资活动搭建了良好平台,成为推动“农文旅体康”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除了“七月香”活动,连山的“一镇一节”品牌也在持续擦亮。上帅镇四月八“牛王诞”暨露营音乐节、禾洞镇第四届“茶香节”暨湾区车友自驾游系列活动、太保镇龙狮文化系列活动暨高桩狮王争霸邀请赛、永和镇首届“瑶妃诞”等活动,都吸引了众多游客,有力带动了旅游消费,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亮点。
连山是全国唯一的壮族瑶族自治县,位于粤湘桂三省(区)交界处,依托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当地非遗资源丰富,拥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63项。依托这一特质,连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围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发展理念,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连山拥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63项。黄津 摄
当非遗技艺从“橱窗展示”走向“生活场景”,文化传承便有了呼吸的温度。
如2025年3月30日至31日举办的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活动——广东连山“三月三”壮族歌舞节活动,两天共有2.67万人次参与,带动消费1458.45万元,其举办地点所在的“锦绣花海 踏歌民族”旅游精品线路,成为广东唯一上榜的文旅部推出的32条“花期乡遇”主题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潜心创作文艺精品
民族文化艺术“火起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走进永和镇上草村文学馆,一句屈原的诗句映入眼帘。
这座掩映在绿树下的全国首家村级文学馆,名家荟萃,李尔重、萧殷、吴南生、李士非、梵杨、王匡、李普、沈蓉等著名作家在此驻足播撒文学种子;这里是作家摇篮,培育出了国家一级作家、广东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唐德亮等一批批文学才俊。
文艺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提升地区的文化影响力。
近年来,连山加大文艺创作力度,组织创作了多部优秀文艺作品,让民族文化艺术从“活下来”到“火起来”。
在音乐领域,壮族歌曲《敬你一碗壮家酒》和瑶族歌曲《盼歌来》在广东省民歌民乐大赛中获得金奖;在舞蹈领域,瑶族小舞剧《瑶妃忆》在岭南舞蹈大赛中斩获多项大奖,连山代表队《迎门酒歌》获得2024广西土司文化旅游活动周系列活动——“歌汇忻城·同心铸魂”南部六省区民歌会三等扶持作品;连山壮瑶山歌队被评为“2024年广东省百团汇演优秀群众文艺团队”。
此外,连山还创编音乐舞蹈剧《山那边》并申报省级文艺精品创作资金,创作了舞蹈《壮瑶家香》《情满茶山》《和谐家园》,歌曲《锦绣连山》《我家山连山》,混声合唱曲目《欢歌连山》等。
在连山,每场山歌对唱都是历史的回响,每针瑶绣纹样都是民族的密码。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连山的民族文化魅力,进一步加强了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未来,连山还将依托全国首家村级文学馆持续凝聚文学力量,通过延续文学传统,丰富文学活动,活跃文学创作,推动文学惠民,探索出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42万人次的文化浸润
标注群众幸福感刻度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连山依托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镇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文化服务点等平台,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服务如春风化雨,润泽壮乡瑶寨每个角落。
一方面,连山实施非遗“五进”工程,充分发挥传承人的积极作用,开展了壮歌进校园、瑶族小长鼓舞进农村等活动,举办了瑶族小长鼓舞、壮族刺绣、壮歌瑶歌、瑶绣等培训班,以及非遗趣味游园会、山歌会、非遗炸火狮、2024年连山“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等非遗民俗活动。
其次,精心组织了各类文艺精品创作和评选大赛,2024年开展各项文化展览、公益培训、讲座共21场次,文化进校园、农村、社区、景区68场次,非遗活动8场次,受惠群众达42.32万人次。

连山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这42.32万人次的文化浸润,标注着连山群众幸福感的“文化刻度”。
此外,连山还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传播功能,举办线上线下全民阅读推广活动155场,包括“悦童年”故事讲堂48期,“阅动清远共享书香”绘本阅读进乡村13场,“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11场,第六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1场,以及其他阅读推广活动82场。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更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如水,看似柔润却能穿石;服务如光,虽无形却可致远。连山用文化密钥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让民族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让公共服务在创新中普惠民生。未来,连山将继续探索创新,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南方+记者 黄津
通讯员 胡雪娇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黄津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