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文章网 手机版

刘禹锡一首用心良苦的劝学诗,情意真挚,你值得一读

时间: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但凡带着这个“”字,那就已经明确了此人性格之刚毅,气度之豪猛。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刚直不阿的刘禹锡心里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虽然屡遭碾压和打击,却始终不曾有过绝望。

他的诗歌昂扬高举,格调激越,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因为其中蕴含着诗人坚毅高洁的人格。

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一语中的,简洁明快,没有说教,你却能感受到他哲人般的睿智。

这两句诗出自《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彼时,刘禹锡在连州刺史任上,老乡曹璩(qu)来访。

那时,曹璩想用“遍干诸侯”和隐居名山的方式来博取功名,刘禹锡对这个老乡十分尽心,不但及时纠正了他的错误思想,还留他住下来指导其读书。

居三时,而功倍一岁。”,曹璩在他这里住了九个月,学业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临走时,刘禹锡作《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以赠,鼓励他继续苦读,探求学问,这是一首用心良苦的劝学诗,值得我们用心品读。

行尽潇湘万里余,少逢知己忆吾庐。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

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唐 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简译:

自贬朗州以来,从北到南,我走过了潇湘的很多地方,但是很少能遇到来自家乡的知心朋友,和我说说故乡的那些事。

谪居的日子单调苦闷,我每日只有在靠近水边的几间茅屋前徘徊,庆幸的是,秋天的夜晚,还有一盏孤灯陪伴我读书。

这里离京城遥远,何必像朱买臣那样去苦苦追求,只要刻苦攻读,待到你学业有成,自然会被贤者荐举被朝廷征召。

你回到故乡后,如果亲友问起我在连州的情况,就说我这里的山水景色不错,比画上的风景还美。

赏析:

这是一首用心良苦的劝学诗,前两联写自己这些年的生活,多年贬谪,地处蛮荒,没有故友亲朋,唯有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颈联是对曹璩的勉励,和对其归隐继续攻读的美好祝愿,尾联宕开一笔,是从送别的角度写起,希望老乡回到家乡后为自己在亲朋面前报个平安。

行尽潇湘万里余”,逐放偏远之地,多年里走遍了潇湘的山山水水,谪居的岁月孤单寂寞冷,只因“少逢知己忆吾庐。

而今曹璩的到来,就像一束光,温暖了他孤寂的心,让他十分高兴,曹璩是越中人,越,泛指江浙一带,刘禹锡生于浙江嘉兴,与曹璩算是老乡,且从诗中可以判断,二人少小时就是好友。

吾庐”意指嘉兴旧居,他乡遇故知,刘禹锡将老乡曹璩作为自己的知音一样看待,无形之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如话家常一般,令人感到温暖。

颔联写自己在寂寞的谪居岁月里,唯一可做的就是读书,其实,这也是从侧面鼓励曹璩用心苦读,想要取得学问,必须耐得住清苦和寂寞。

在朗州司马任上时,刘禹锡虽“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但“无言责,无事忧”,说白了,他这个朗州司马就是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

不得参闻公事,也无官舍可居,幸好还有“数间茅屋闲临水”。可以“一盏秋灯夜读书”,有读书作文之闲暇,与豁达的刘禹锡来讲,就做够了。

刘禹锡在其晚年所著的《刘氏集略说》中,这样描述那一段岁月:“及谪沅、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或读书有所感,辙立评议。”

在不如意的日子里,也要为自己寻一束光,有了精神支柱,人就不会倒下,刘禹锡用自身经历现身说法,鼓励曹璩回去后继续苦读。

颈联引用历史典故,勉励曹璩静心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不要急于求成,酒香何惧巷子深,有了真知学问,自然就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地远何当随计吏”,是指汉时朱买臣随送物产去京城的官吏去求取功名,最后无功而返,刘禹锡诗句的意思是说何必千里迢迢地去求,因为“策成终自诣公车”,功到自然成,只要学有所成,自然就会被荐举征召。

尾联回到送别的意义上,“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成”,这一联的意思是,如果我在剡中的亲友问起我在连州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这里气候宜人,风景如画。

这既是对亲友的安慰,也是对连州山水的赞美,是他了豁大胸怀的体现,虽谪居偏远,地处蛮荒,但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丝毫不减。

整首诗没有单纯刻板的说教,没有高高在上的颐指气使,而是结合自身经历,给予老乡以帮助和指导,让人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且能有所启迪和受益,可以说,是劝学诗中的佳作。

写在后面: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这两句诗出自刘禹锡的《元日感怀》,描述了他初来连州时人地生疏的凄凉状况。

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先贬连州刺史,还没等到任,中途就又改任朗州司马,十年后(公元815年),又再次被贬为连州刺史。

行尽潇湘万余里”,首贬朗州在湘水的最北端,次贬连州在湘水的最南端,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刘禹锡在潇湘一带度过了漫长的贬谪生涯。

在那偏远蛮荒的贬谪之地,他很少遇到故乡来人,而这一年老乡曹璩的到来,让他感到十分欣喜。

他乡遇故知,本是一件让人高兴的是,可得知曹璩的来意后,刘禹锡深为他的虚荣感到惋惜,于是就陈述利弊引导其走求取功名的正确之路:那就是勤学苦读,学业有成。

曹璩也是个聪明人,立即拜刘禹锡为师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临走时还向老师求诗作为激励,于是,刘禹锡就写了这首《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相送,其用心之良苦,读来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