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读一读王维的这五首诗,让自己清透清醒一点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唐·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人到中年,要多读点书。
这个时候的读书,和年轻时候读书不一样,没有功利性,更重要的是让自己获得心灵的澄净。
50多岁的王维,隐居在辋川,依然不忘读书。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于他而言,读书,是珍惜年华,享受这美好闲适的时光最好的事项。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到: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人到中年,工作已有,家庭已成,读书不再是为了应试,为了谋生,没有功名利禄的纠缠,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享受,该读什么书,自己决定;该怎么样看书,自己决定;该什么时候看书,自己决定。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简单地看看书,简单地看看自己爱看的书,让读书与自己契合相同,于纷纷扰扰的世界中,给自己寻得一份心灵的净土,让人生的下半场,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的人。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人到中年,要清心寡欲。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年轻的时候,给自己生命做加法,是积累,是提升,
但到了中年生白发的时候,就应该做做减法,让自己的心真正回归安宁,让生命越来越素简。
正如王维所说“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独处在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
这其中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不啻天壤云泥。
想起前几年猝死的网红吃播泡泡龙,
为了出圈,为了多挣点钱,不顾疾病的威胁,而暴饮暴食。
甚至于在脸上出现黑斑,网友多次提醒下,依然没有停歇,
他的敬业,让他迅速在网络上收获了几十万的粉丝,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因为过度饮食而猝死。
享年,29岁。
29岁,而立之年尚未到达,他本该还有很长的人生路要走,却因为金钱和欲望的诱惑,早早离去。
现实生活中,像泡泡龙这样经受不住诱惑的,大有人在,
为了追名逐利,为了一时的爽快,而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亚里士多德说:“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
生活不过是晨起暮落,人生不过是四季轮回,清心寡欲,可以让你减少很多的后患。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唐·王维《酬张少府》

人到中年,要静而不争。
《菜根谭》中写道:“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人活到一定的年岁,过了浮躁的年代,是时候让远航的心慢慢地归航靠岸了。
谁也无法永远精力充沛,谁也无法永远轰轰烈烈,该让自己平静的时候,就要懂得不争不抢,静心过好每一天。
正如王维所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是时候让自己的心静一静了,不要再执着于无意义的交际,不要再纠结于不重要的谈论,有那个时间,不如去山林之中走走,听松风吹解带,看山月照弹琴。
海明威说,他用几年就学会了如何去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去学会闭嘴。
闭嘴真的很难做到,很多人听到一些话,看到一些事,嘴巴就痒痒,如果克制住不去说,那么就能做到寡言。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一贯沉默寡言,以至被称为“寡言君子”。
1909年,他以第六名的成绩,考取庚款留美学生。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唯有他神色自若。
他沉默寡言,并不是无话可说,更不是思想贫乏,而是内心丰富、深思熟虑的表现——“嘴里不说,骨子里自有分寸”。
真正讲话的时候,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比如在1931年12月3日,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他就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名言,成为清华乃至中国所有大学的共同办学理念。
“行胜于言”,无疑是一种高尚的品格。无论何时何地何人,理当都有这样的品格。
人到中年,静而不争,守得住初心,守得住静心,便能守得住从容不迫的人生。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唐·王维《终南别业》

人到中年,要享受孤独。
杨绛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没有人可以陪你一辈子,人这一生注定是孤独的。孤独与生俱在,灵魂只能独行。
前半生,我们为了生活,为了生存,我们需要去合群,需要去结交人脉,
这就像在用筛网在大海里淘金,我们用半生的时间去过滤杂质,用半生沉淀真挚。
而到了中年,人不需要再像少年时候那样去疲于应付的社交,更应该去学会如何抽离,如何享受孤独。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抽个时间,远离闹市喧嚣,和大自然亲近亲近,可以漫无目的的走,一个人走,走到水穷处,走累了,就看看天上的云,听听鸟语虫鸣,
你会感觉自己重新获得了能量,回归到了本真,也离自己的心更近。
日剧《家族的形式》里,39岁的永里英俊、多金,他在东京有一套大型的独居公寓。
他不喜欢聚会,不参加派对,除工作外,他的日常爱好就是健身、骑行、旅游。
同事问他,一个人肯定寂寞孤独冷吧?
他淡定的回答:去健身房做100个深蹲,比在外面参加100场聚会更划算。
家人指责他不入流,他回应:我喜欢独居怎么了!既没有给任何人添麻烦,也没有伤害到任何人。
喜欢孤独,享受独处,拥有完全的属于自己的空间——这即是独处者的生活方式,也是目标与理念。
孤独,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我们都应该明白,孤独是人生常态,享受孤独,会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会让你更加清醒。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唐·王维《答张五弟》

人到中年,宜交诤友。
你要奉行的一句话,是:半生已过,走走停停,谁行谁不行,遇事见真情。
《菜根谭》曰: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比起言不符实的夸赞,虽然朋友的忠言让你听着很不舒服,但可以修正你的德行,帮你进步。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真正的朋友,不是一杯两盏、不是美言谗语的交往,他们总是默默的藏在你的海洋之下,在你需要他的时候,踊跃而出。
朋友小A,自认为是个人人都喜欢的人。
他有着不凡的文笔,也乐于帮助别人,别人总爱让他帮忙改改小孩子的作文、改改自己的论文什么的。
他来者不拒。当他耗费了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把几乎是自己重新创作的成果免费转交于别人时,别人会说一句:“你真是太棒了”、“谢谢你”、“你真有才”之类恭维的话。
可是有一天,小A的母亲生病了,他向微信朋友寻求帮助,可一圈下来,仅有几个朋友慷慨资助。
这几个朋友,还是平时都不怎么麻烦他的。
从此,小A也对“朋友”两个字有了新的认识。他默默的将那些所谓的“好友”全部设置了“不可见”。
我们的一生,会遇见很多的人:有的人不断地吹捧你,从他口中说出的话,永远是好话,在他的吹捧中,你也以为自己很优秀,看不见自己的缺点,然后停滞不前,甚至人生倒退。
还有一种人,你做对了,他由衷为你感到高兴;你做错了,他也会认真严肃地告诉你,你哪里做得不对,然后真诚地帮你一起,改正自己身上的错误。
在他的真诚且用心的帮助下,你终将成为越来越优秀的自己。
这样的朋友,是诤友,是明镜,是你一生的恩人,值得用一生铭记。
余生很短,和谁在一起很重要,能交到好朋友,便是一辈子最大的福气。
最后,我用梁启超的一句话为此文作结,也赠君共勉: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世间百态,皆非简单对错可以判断,我们生活其中,亦要学会如何抉择,如何成长。
中年,是取悦他人的终结,也是接纳自己的起点。
愿你我历经世事沧桑,不再迷茫,活出温柔与克制,心安气静,潇洒余生。